首頁 > 政經要聞 > 詳情 政經要聞
人民日報: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
發布日期:2024-1-15 14:27:00 瀏覽次數:528次 【關閉窗口】
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人民觀點)
——深刻領會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⑤
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我們要以“最大的政治”的清醒和堅定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篤定前行
不久前,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命名交付,標志著我國已具備建造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大型郵輪這造船工業“三顆明珠”的能力。造船工業的突飛猛進,凝聚著一大批產業工人、科研工作者、企業家的心血和汗水,成為全國人民攜手同心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奮勇前行的生動注腳。
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五個方面精辟概括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實現這個奮斗目標、完成這個使命任務的途徑,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我們要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集聚起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寄托著中華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結著中國人民的奮斗和汗水。今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入駐“天宮”。20年來,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七號,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到長期駐守空間站,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飛天夢圓,正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成就的生動縮影。100多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我國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我們要以“最大的政治”的清醒和堅定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篤定前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須深刻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新時代以來,在脫貧攻堅戰場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廣大鄉村干部和群眾攜手奮斗,創造了人類反貧困斗爭的偉大奇跡;在科研攻關第一線,科研工作者夜以繼日鉆研,成就“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組網等重大創新成果;在大街小巷,快遞員來回奔忙,為物流暢通注入源源動力……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新征程上,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們就能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起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經濟克服挑戰、穩步前行,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應當看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只有堅持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前進道路上,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我們就一定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團結就是力量,實干成就未來。面向未來,億萬人民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在各自崗位上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得好、走得遠。
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人民觀點)
——深刻領會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④
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助力高質量發展,發展和安全動態平衡、相得益彰,對綱舉目張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
中國經濟能夠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保持回升向好態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確保發展在安全的軌道上行穩致遠、篤定前行
高質量發展的每一個環節,都以安全為前提。當前,我國冬小麥播種面積保持穩定,長勢總體較好。據統計,全國糧食總產量已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再獲豐收的糧食生產,進一步夯實了安全發展基礎。
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五個方面精辟概括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只有堅持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才能為高水平安全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在發展中更多考慮安全因素,才能營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助力高質量發展,發展和安全動態平衡、相得益彰,對綱舉目張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一年來,能源資源供應穩定,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再創新高,煤電油氣供應足、價格穩;金融業運行總體平穩,整體風險抵御能力較強,截至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61%;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出臺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穩定房地產市場等一批政策舉措,扎實推進保交樓工作……中國經濟能夠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保持回升向好態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確保發展在安全的軌道上行穩致遠、篤定前行。
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一個國家只有通過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國力,才能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來保障安全。世界上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實現“增量創新”,多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民營企業年度進出口規模所占比重首超50%……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筑牢了安全的基石。從更深層面看,進一步提升維護安全能力,必須靠高質量發展實現。比如,只有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解決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才能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可控;再比如,只有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才能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實踐告訴我們,建立在高質量發展之上的安全才是可靠的、可持續的,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才能與時俱進筑牢安全屏障。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經濟恢復仍處在關鍵階段,深入推進國家安全思路、體制、手段創新,努力實現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一方面,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要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另一方面,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總之,加快構建新安全格局,牢牢守住新發展格局的安全底線,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底線思維,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盯住關系國家和區域安全的科技、產業、金融等領域和重大基礎設施,加強風險防控體系和能力建設,夯實安全發展的基礎。”新征程上,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底線思維,注重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以高質量發展提升維護高水平安全的能力,以高水平安全為實現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中國號”巨輪必能越激流、過險灘,駛向更加壯闊的前程。
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人民觀點)
——深刻領會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③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是要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推進改革開放,為企業松綁,為創新除障,為活力護航,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
從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入手,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才能行改革之道、革煩苛之弊、開創新之門,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在上海自貿試驗區,“三張桌子”的故事廣為流傳。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曾用三張桌子,來展示政府權力的“瘦身”效果:第一張堆滿改革前限制措施共186份文件;第二張擺著被調整的151份文件;第三張上面是自貿試驗區改革一年后還留存的35份文件。也就是說,改革第一年,有81%的企業投資限制文件被調整,有的限制條款從此消失。“三張桌子”,一個縮影。十年來自貿試驗區改革推出一批首創性舉措,不僅大幅提升了對外開放水平,更以制度創新激發內生動力,成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生動寫照。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五個方面精辟概括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向改革要動力,善于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向開放要活力,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才能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
“不論世界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會動搖。”這是堅定不移的決心,更是擲地有聲的行動。今年以來,從破除要素流通堵點、卡點,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到多措并舉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再到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連續縮減,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加大,改革開放紅利不斷釋放,發展動能更加充沛。當前,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是要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推進改革開放,為企業松綁,為創新除障,為活力護航,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實踐告訴我們,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踐行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活力、厚植發展優勢。時至今日,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向最難處攻堅、向最關鍵處挺進。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從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入手,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才能行改革之道、革煩苛之弊、開創新之門,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過去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當前,中國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約為1/3。在各國工商界眼中,中國位列最佳投資目的地,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抓好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落實落地……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將為中國打開更大發展空間,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改革開放,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45年前開啟的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新時代的中國,正以更大勇氣、更實舉措,將改革開放這場偉大覺醒引向更高境界,讓改革開放這個“根本動力”“活力之源”在新征程迸發出更大能量。
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人民觀點)
——深刻領會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②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做好宏觀經濟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供需關系,這就要求根據供需矛盾的變化相機抉擇合理的策略
找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的有機結合點,才能釋放兩者協同發力的巨大潛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星光點點,海風陣陣。12月,海南國際旅游島歡樂節開幕式上,無人機表演以星空為幕、以光影作畫,呈現聲光電交融的視聽盛宴。“海口杯”帆船賽,三亞國際文博會,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開放周……相關活動累計接待人數超20萬人次,線上觸達超5億人次,線上線下直接銷售額累計超5000萬元。消費升級催生新供給,有效供給激發新需求,供需協同發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增添新活力。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做好宏觀經濟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供需關系,這就要求根據供需矛盾的變化相機抉擇合理的策略。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五個方面精辟概括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不僅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之舉,也是應對外部沖擊,破解發展難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增強我國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的有效手段。
經濟發展是一個供給與需求相互影響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必須推進供給端創新,以提升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明年九項重點任務中,第一項就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眼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才能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新供給牽引創造新需求。
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顯著的規模經濟優勢、創新發展優勢和抗沖擊能力優勢。充分用好超大規模市場這個寶貴的戰略資源,以規模擴大、結構升級的內需牽引和催生優質供給,能夠助推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應該看到,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無論是“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還是“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抑或是“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釋放內需潛力,為經濟總體回升向好發揮“助推器”“穩定劑”作用。
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需要堅持系統觀念,在政策實施上強化協同聯動、放大組合效應。有效需求,是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是有合理回報的投資、有收入依托的消費、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需求,是可持續的需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提升供給結構對有效需求的適配性,不能形成不符合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的落后產能和產品。因此,找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的有機結合點,才能釋放兩者協同發力的巨大潛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高質量發展蘊藏著提升供給質量和擴大內需的無窮潛力。增強信心和底氣,準確把握明年經濟工作的政策取向,我們定能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人民觀點)
——深刻領會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①
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五個必須”。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評論文章,與廣大干部群眾一道,深刻領會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
——編者
在新發展階段,沒有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將不可持續,因此,高質量發展成為多重約束下求最優解的過程
走進位于上海張江科學城的未來公園,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展品熠熠生輝。介孔材料、智能機器人、創新藥械,一張張科創名片兼具科技感和未來感;C919大型客機、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一個個大國重器模型赫然亮相。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支撐作用日益增強,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近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有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并概括提出“五個必須”: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這是在深入分析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條件和階段、全面認識和把握我國現代化建設實踐歷程以及各國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的基礎上,作出的一個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戰略性意義的重大判斷,與“發展是硬道理”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明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基本路徑,標定了中國經濟發展新方位。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以抓鐵有痕的決心、久久為功的韌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新時代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本身就是發展質量不高的突出表現。破解這個問題,就必須推動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從主要解決“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在新發展階段,沒有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將不可持續,因此,高質量發展成為多重約束下求最優解的過程。只有以“硬道理”的清醒認識自覺推動高質量發展,解決好質的問題,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持續增長,才能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物質技術基礎,以發展實績不斷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相統一。在四川考察時要求“深入推進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發展領域、發展質量變革”,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高質量發展提出明確要求,為各地區各部門找準定位、攻堅克難指明了方向。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任務,不斷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就能推動我國經濟從外延式擴張上升為內涵式發展,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當前,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和底氣。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5.2%,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就能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守正道而開新局,致廣大而盡精微。新時代新征程,胸懷“國之大者”,主動擔當作為,加強協同配合,以科技創新增強經濟活力,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內生動力,形成全國上下競相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中國經濟前景光明!
——深刻領會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⑤
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我們要以“最大的政治”的清醒和堅定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篤定前行
不久前,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命名交付,標志著我國已具備建造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大型郵輪這造船工業“三顆明珠”的能力。造船工業的突飛猛進,凝聚著一大批產業工人、科研工作者、企業家的心血和汗水,成為全國人民攜手同心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奮勇前行的生動注腳。
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五個方面精辟概括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實現這個奮斗目標、完成這個使命任務的途徑,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我們要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集聚起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寄托著中華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結著中國人民的奮斗和汗水。今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入駐“天宮”。20年來,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七號,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到長期駐守空間站,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飛天夢圓,正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成就的生動縮影。100多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我國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我們要以“最大的政治”的清醒和堅定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篤定前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須深刻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新時代以來,在脫貧攻堅戰場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廣大鄉村干部和群眾攜手奮斗,創造了人類反貧困斗爭的偉大奇跡;在科研攻關第一線,科研工作者夜以繼日鉆研,成就“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組網等重大創新成果;在大街小巷,快遞員來回奔忙,為物流暢通注入源源動力……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新征程上,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們就能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起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經濟克服挑戰、穩步前行,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應當看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只有堅持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前進道路上,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我們就一定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團結就是力量,實干成就未來。面向未來,億萬人民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在各自崗位上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得好、走得遠。
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人民觀點)
——深刻領會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④
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助力高質量發展,發展和安全動態平衡、相得益彰,對綱舉目張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
中國經濟能夠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保持回升向好態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確保發展在安全的軌道上行穩致遠、篤定前行
高質量發展的每一個環節,都以安全為前提。當前,我國冬小麥播種面積保持穩定,長勢總體較好。據統計,全國糧食總產量已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再獲豐收的糧食生產,進一步夯實了安全發展基礎。
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五個方面精辟概括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只有堅持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才能為高水平安全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在發展中更多考慮安全因素,才能營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助力高質量發展,發展和安全動態平衡、相得益彰,對綱舉目張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一年來,能源資源供應穩定,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再創新高,煤電油氣供應足、價格穩;金融業運行總體平穩,整體風險抵御能力較強,截至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61%;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出臺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穩定房地產市場等一批政策舉措,扎實推進保交樓工作……中國經濟能夠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保持回升向好態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確保發展在安全的軌道上行穩致遠、篤定前行。
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一個國家只有通過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國力,才能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來保障安全。世界上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實現“增量創新”,多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民營企業年度進出口規模所占比重首超50%……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筑牢了安全的基石。從更深層面看,進一步提升維護安全能力,必須靠高質量發展實現。比如,只有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解決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才能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可控;再比如,只有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才能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實踐告訴我們,建立在高質量發展之上的安全才是可靠的、可持續的,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才能與時俱進筑牢安全屏障。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經濟恢復仍處在關鍵階段,深入推進國家安全思路、體制、手段創新,努力實現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一方面,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要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另一方面,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總之,加快構建新安全格局,牢牢守住新發展格局的安全底線,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底線思維,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盯住關系國家和區域安全的科技、產業、金融等領域和重大基礎設施,加強風險防控體系和能力建設,夯實安全發展的基礎。”新征程上,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底線思維,注重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以高質量發展提升維護高水平安全的能力,以高水平安全為實現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中國號”巨輪必能越激流、過險灘,駛向更加壯闊的前程。
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人民觀點)
——深刻領會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③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是要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推進改革開放,為企業松綁,為創新除障,為活力護航,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
從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入手,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才能行改革之道、革煩苛之弊、開創新之門,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在上海自貿試驗區,“三張桌子”的故事廣為流傳。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曾用三張桌子,來展示政府權力的“瘦身”效果:第一張堆滿改革前限制措施共186份文件;第二張擺著被調整的151份文件;第三張上面是自貿試驗區改革一年后還留存的35份文件。也就是說,改革第一年,有81%的企業投資限制文件被調整,有的限制條款從此消失。“三張桌子”,一個縮影。十年來自貿試驗區改革推出一批首創性舉措,不僅大幅提升了對外開放水平,更以制度創新激發內生動力,成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生動寫照。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五個方面精辟概括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向改革要動力,善于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向開放要活力,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才能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
“不論世界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會動搖。”這是堅定不移的決心,更是擲地有聲的行動。今年以來,從破除要素流通堵點、卡點,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到多措并舉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再到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連續縮減,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加大,改革開放紅利不斷釋放,發展動能更加充沛。當前,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是要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推進改革開放,為企業松綁,為創新除障,為活力護航,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實踐告訴我們,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踐行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活力、厚植發展優勢。時至今日,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向最難處攻堅、向最關鍵處挺進。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從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入手,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才能行改革之道、革煩苛之弊、開創新之門,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過去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當前,中國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約為1/3。在各國工商界眼中,中國位列最佳投資目的地,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抓好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落實落地……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將為中國打開更大發展空間,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改革開放,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45年前開啟的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新時代的中國,正以更大勇氣、更實舉措,將改革開放這場偉大覺醒引向更高境界,讓改革開放這個“根本動力”“活力之源”在新征程迸發出更大能量。
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人民觀點)
——深刻領會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②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做好宏觀經濟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供需關系,這就要求根據供需矛盾的變化相機抉擇合理的策略
找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的有機結合點,才能釋放兩者協同發力的巨大潛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星光點點,海風陣陣。12月,海南國際旅游島歡樂節開幕式上,無人機表演以星空為幕、以光影作畫,呈現聲光電交融的視聽盛宴。“海口杯”帆船賽,三亞國際文博會,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開放周……相關活動累計接待人數超20萬人次,線上觸達超5億人次,線上線下直接銷售額累計超5000萬元。消費升級催生新供給,有效供給激發新需求,供需協同發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增添新活力。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做好宏觀經濟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供需關系,這就要求根據供需矛盾的變化相機抉擇合理的策略。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五個方面精辟概括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不僅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之舉,也是應對外部沖擊,破解發展難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增強我國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的有效手段。
經濟發展是一個供給與需求相互影響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必須推進供給端創新,以提升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明年九項重點任務中,第一項就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眼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才能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新供給牽引創造新需求。
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顯著的規模經濟優勢、創新發展優勢和抗沖擊能力優勢。充分用好超大規模市場這個寶貴的戰略資源,以規模擴大、結構升級的內需牽引和催生優質供給,能夠助推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應該看到,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無論是“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還是“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抑或是“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釋放內需潛力,為經濟總體回升向好發揮“助推器”“穩定劑”作用。
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需要堅持系統觀念,在政策實施上強化協同聯動、放大組合效應。有效需求,是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是有合理回報的投資、有收入依托的消費、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需求,是可持續的需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提升供給結構對有效需求的適配性,不能形成不符合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的落后產能和產品。因此,找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的有機結合點,才能釋放兩者協同發力的巨大潛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高質量發展蘊藏著提升供給質量和擴大內需的無窮潛力。增強信心和底氣,準確把握明年經濟工作的政策取向,我們定能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人民觀點)
——深刻領會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①
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五個必須”。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評論文章,與廣大干部群眾一道,深刻領會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
——編者
在新發展階段,沒有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將不可持續,因此,高質量發展成為多重約束下求最優解的過程
走進位于上海張江科學城的未來公園,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展品熠熠生輝。介孔材料、智能機器人、創新藥械,一張張科創名片兼具科技感和未來感;C919大型客機、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一個個大國重器模型赫然亮相。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支撐作用日益增強,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近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有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并概括提出“五個必須”: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這是在深入分析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條件和階段、全面認識和把握我國現代化建設實踐歷程以及各國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的基礎上,作出的一個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戰略性意義的重大判斷,與“發展是硬道理”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明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基本路徑,標定了中國經濟發展新方位。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以抓鐵有痕的決心、久久為功的韌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新時代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本身就是發展質量不高的突出表現。破解這個問題,就必須推動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從主要解決“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在新發展階段,沒有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將不可持續,因此,高質量發展成為多重約束下求最優解的過程。只有以“硬道理”的清醒認識自覺推動高質量發展,解決好質的問題,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持續增長,才能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物質技術基礎,以發展實績不斷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相統一。在四川考察時要求“深入推進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發展領域、發展質量變革”,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高質量發展提出明確要求,為各地區各部門找準定位、攻堅克難指明了方向。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任務,不斷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就能推動我國經濟從外延式擴張上升為內涵式發展,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當前,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和底氣。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5.2%,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就能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守正道而開新局,致廣大而盡精微。新時代新征程,胸懷“國之大者”,主動擔當作為,加強協同配合,以科技創新增強經濟活力,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內生動力,形成全國上下競相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中國經濟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