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經要聞 > 詳情 政經要聞
滬版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發布在即
發布日期:2013-12-4 8:49:56 瀏覽次數:1171次 【關閉窗口】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接近上海國資委的知情人士處獲悉,滬版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發布在即,目前正在做最后“措辭上”的修改,國企分類監管、建立國資流動平臺、開放性市場化重組等大方向基本明確。目前資本市場對于國資國企改革的基本預期是“地方國資改革走在中央國資之前,上海國資改革走在地方國資之前”,滬版國資改革方案對于未來一段時間全國范圍內的國資國企改革將有一定標桿意義。
知情人士稱,《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國資國企改革的頂層論述和頂層設計將在滬版國資國企改革方案中得到體現。《決定》提出的“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等內容將得到具體實踐。
推動國企分類監管
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將明確國資國企的功能定位,并按不同功能進行分類監管,深耕細作國資國企。目前明確的基本分類有三大塊:競爭類國資國企以經濟效益為導向,在市場競爭中實現自身效益最大化;功能類國資國企以完成各類重大專項及貫徹重大戰略方針為主,經濟效益在考核中的重要性降低;公共服務類國資國企以服務百姓,確保城市平穩有序運行為目標,追求企業社會效益,以運營效率、服務質量、運營安全等為考核指標。
這一分類監管思路符合《決定》提出的改革方向:“國有資本加大對公益性企業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作出更大貢獻。國有資本繼續控股經營的自然壟斷行業,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
具體而言,在滬版國資國企改革方案中,競爭類企業劍指市場,以市場為導向,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力爭成為市場、行業中的領軍企業。滬版國資國企改革方案提出,未來形成若干家全球布局、跨國經營、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跨國集團以及若干家全國布局、海外發展、整體實力領先的企業集團。功能類企業以上海乃至中國發展對上海國資的要求為導向,服務于重大戰略和重大專項,兼顧經濟效益。公共服務類企業著眼于保證城市平穩有序運行,以最大限度實現社會效益為主要目標,引入社會評價,社會影響和社會評價是其關鍵考核指標。
分析人士指出,上海對國資國企的分類,在劃定各類企業指向的不同領域、范疇的同時,鋪就了市場化改革之路。競爭類企業的開放重組、管理體系、現代化企業制度、企業激勵機制等議題將交給市場,國資管理部門將重點監管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企業,在市場和行政之間劃出一條必要界限。
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將明確國資委系統80%的國資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在分類監管原則下,競爭類企業將分為兩類,一類著眼于做大做強,另一類則將逐步退出。
對于A股相關投資機會,市場人士指出,未來對競爭類國企的經營指標、盈利能力將有更明確要求,應重點關注未來將被劃入競爭類企業、符合國資布局方向、基礎扎實、能做大做強的國資上市公司。
激活國資流動平臺
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將進一步明確搭建國資流動平臺,形成2-3家符合國際規則、有效經營的資本管理公司。國資流動平臺不是“平地起高樓”,而是“激活”3年多前成立的上海國有資本管理公司。該平臺契合上海國資管理部門的思路,即由具體管理國資國企事務轉向產業投資平臺監管、最終指向資本運作與管理的“淡馬錫式”。
分析人士指出,上海此前對于國資運營平臺的思考和探索顯現出一定前瞻性。事實上,作為國資重鎮,上海前期國資改革創新及改革經驗,特別是對國資的資本流動、運營等,也對其他省市的國資國企改革思路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具體改革落實舉措上,市場人士稱有兩條可供選擇的路徑:一是國有上市公司部分股權進入國資流動平臺,在不影響國資控制力、影響力的前提下,通過股權轉讓引入社會資本,并騰挪出資源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的建設等;二是部分已經整體上市的國有上市公司整體股權劃轉進入平臺,企業經營管理權仍在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股權則可以在這一平臺上充分流轉,實現國資從管企業到管資本的轉變,并充分發揮國資流動平臺配置資源的作用,優化國資布局和結構。知情人士稱,第二種路徑相對于第一種創新意義更大,也是上海現有國資改革路徑的必然延伸,獲得高層和國資管理部門認可的可能性較大,但具體實施中也需要考慮不同國資國企的功能定位與分類監管需要。
而暢通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渠道的背后,還有一條隱藏的邏輯鏈,即繼續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革,實現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推進開放性市場化重組整合。預計上海國資國企的證券化率將進一步提高。
股權激勵有望擴容
據了解,此次改革方案同時明確,分類完善治理結構、管理模式和激勵約束機制,持續激發企業改革發展的動力和創新轉型活力。
知情人士稱,本輪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可能會在國企激勵機制上取得較大突破,將允許部分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推行股權激勵或激勵基金計劃,高新技術及創新型企業,則可實施科技成果入股、專利獎勵等激勵方案。這也是對《決定》“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精神的落實。
事實上,在上一輪國資改革開局之前和開局之初,上海市國資管理部門在不同場合就表達過將對國資股權激勵進行因時、因地制宜的改革創新。不過雖然有上海家化、光明乳業等股權激勵的先例,資本市場對其他一些上市公司的激勵方案也一直有所預期,但實際進展和外界預期并不十分一致。對于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中涉及激勵機制的內容,資本市場抱有較高的期待和關注。分析人士指出,在潛在標的中,可以關注一些具備產業優勢的競爭類公司,這類公司引入激勵機制的動力更足。
知情人士稱,《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國資國企改革的頂層論述和頂層設計將在滬版國資國企改革方案中得到體現。《決定》提出的“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等內容將得到具體實踐。
推動國企分類監管
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將明確國資國企的功能定位,并按不同功能進行分類監管,深耕細作國資國企。目前明確的基本分類有三大塊:競爭類國資國企以經濟效益為導向,在市場競爭中實現自身效益最大化;功能類國資國企以完成各類重大專項及貫徹重大戰略方針為主,經濟效益在考核中的重要性降低;公共服務類國資國企以服務百姓,確保城市平穩有序運行為目標,追求企業社會效益,以運營效率、服務質量、運營安全等為考核指標。
這一分類監管思路符合《決定》提出的改革方向:“國有資本加大對公益性企業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作出更大貢獻。國有資本繼續控股經營的自然壟斷行業,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
具體而言,在滬版國資國企改革方案中,競爭類企業劍指市場,以市場為導向,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力爭成為市場、行業中的領軍企業。滬版國資國企改革方案提出,未來形成若干家全球布局、跨國經營、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跨國集團以及若干家全國布局、海外發展、整體實力領先的企業集團。功能類企業以上海乃至中國發展對上海國資的要求為導向,服務于重大戰略和重大專項,兼顧經濟效益。公共服務類企業著眼于保證城市平穩有序運行,以最大限度實現社會效益為主要目標,引入社會評價,社會影響和社會評價是其關鍵考核指標。
分析人士指出,上海對國資國企的分類,在劃定各類企業指向的不同領域、范疇的同時,鋪就了市場化改革之路。競爭類企業的開放重組、管理體系、現代化企業制度、企業激勵機制等議題將交給市場,國資管理部門將重點監管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企業,在市場和行政之間劃出一條必要界限。
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將明確國資委系統80%的國資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在分類監管原則下,競爭類企業將分為兩類,一類著眼于做大做強,另一類則將逐步退出。
對于A股相關投資機會,市場人士指出,未來對競爭類國企的經營指標、盈利能力將有更明確要求,應重點關注未來將被劃入競爭類企業、符合國資布局方向、基礎扎實、能做大做強的國資上市公司。
激活國資流動平臺
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將進一步明確搭建國資流動平臺,形成2-3家符合國際規則、有效經營的資本管理公司。國資流動平臺不是“平地起高樓”,而是“激活”3年多前成立的上海國有資本管理公司。該平臺契合上海國資管理部門的思路,即由具體管理國資國企事務轉向產業投資平臺監管、最終指向資本運作與管理的“淡馬錫式”。
分析人士指出,上海此前對于國資運營平臺的思考和探索顯現出一定前瞻性。事實上,作為國資重鎮,上海前期國資改革創新及改革經驗,特別是對國資的資本流動、運營等,也對其他省市的國資國企改革思路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具體改革落實舉措上,市場人士稱有兩條可供選擇的路徑:一是國有上市公司部分股權進入國資流動平臺,在不影響國資控制力、影響力的前提下,通過股權轉讓引入社會資本,并騰挪出資源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的建設等;二是部分已經整體上市的國有上市公司整體股權劃轉進入平臺,企業經營管理權仍在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股權則可以在這一平臺上充分流轉,實現國資從管企業到管資本的轉變,并充分發揮國資流動平臺配置資源的作用,優化國資布局和結構。知情人士稱,第二種路徑相對于第一種創新意義更大,也是上海現有國資改革路徑的必然延伸,獲得高層和國資管理部門認可的可能性較大,但具體實施中也需要考慮不同國資國企的功能定位與分類監管需要。
而暢通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渠道的背后,還有一條隱藏的邏輯鏈,即繼續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革,實現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推進開放性市場化重組整合。預計上海國資國企的證券化率將進一步提高。
股權激勵有望擴容
據了解,此次改革方案同時明確,分類完善治理結構、管理模式和激勵約束機制,持續激發企業改革發展的動力和創新轉型活力。
知情人士稱,本輪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可能會在國企激勵機制上取得較大突破,將允許部分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推行股權激勵或激勵基金計劃,高新技術及創新型企業,則可實施科技成果入股、專利獎勵等激勵方案。這也是對《決定》“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精神的落實。
事實上,在上一輪國資改革開局之前和開局之初,上海市國資管理部門在不同場合就表達過將對國資股權激勵進行因時、因地制宜的改革創新。不過雖然有上海家化、光明乳業等股權激勵的先例,資本市場對其他一些上市公司的激勵方案也一直有所預期,但實際進展和外界預期并不十分一致。對于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中涉及激勵機制的內容,資本市場抱有較高的期待和關注。分析人士指出,在潛在標的中,可以關注一些具備產業優勢的競爭類公司,這類公司引入激勵機制的動力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