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博致動態 > 詳情 博致動態
英國“脫歐”與萬科“脫王”比較
發布日期:2016-7-11 9:50:38 瀏覽次數:910次 【關閉窗口】
在很多人眼里,英國“脫歐”的后果很嚴重,而萬科“脫王”的后果也很嚴重。不過兩者并不是同一個等量級的事件,萬科“脫王”的影響被人為夸大了。筆者雖然對傅成玉的觀點不敢茍同,但認為可以從這個全新的視角對英國“脫歐”與萬科“脫王”進行一番比較分析,從中得到啟發。
大多數中國人都認為,英國“脫歐”不是好事,不僅對英國不利,也對歐盟不利,甚至對全世界也不利,為此憂心忡忡。可英國人卻是見仁見智,“脫歐派”與“留歐派”爭執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甚至鬧出很大糾紛,最后多數人選擇了“脫歐”。這頗有點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意味。
傅成玉是這么把萬科“脫王”與英國“脫歐”聯系起來的:大股東利用現有法律和監管制度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無可厚非,然而正像英國公投退歐那樣,一切都合法,整個程序都是人們認可的,但脫歐結果卻是大多數世人不愿看到的,從長遠看也許是英國自身不可承受的。雖然公投是人們普遍接受的民主決策方式,卻導致了自己不愿看到或不可承受之結果。華潤、寶能與萬科管理層之間的控股權之爭已經出現類似跡象。
“脫歐”是大多數英國人的選擇,英國首相卡梅倫也表示尊重這個結果。但傅成玉卻把自己的想法代替了英國人的想法。事實證明,英國“脫歐”雖然一度在金融市場掀起驚濤駭浪,但天并沒有塌下來,英國股市在短暫暴跌后迅速收復失地,甚至創出新高。A股市場受到的影響就更小,仍然按照原來的軌跡運行。現實并沒有按照人們的主觀想象來演變。既然英國人民選擇了“脫歐”,那一定是反復權衡之后的結果,不會是最糟糕的選擇。
一些人被事后數百萬英國人反悔請愿的事迷惑,以為這是英國不可承受“脫歐”的證明,甚至想象英國政府或議會有可能不批準“脫歐”。這是典型的中國人思維,有人認為還可能再來一次公投。英國是個民主與法制的國家,每個人都可以公開表達不同的意見,但要推翻公投結果,或者重新公投,這是英國政府和議會不能承受之重。
再來看萬科“脫王”一事,很多人認為這對萬科是不可承受之結果。傅成玉的說法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認為萬科是中國市場少有的治理規范、公開透明的良治公司。萬科長期致力于全體股東的長期利益和社會效益,是中國資本市場稀缺的良治公司。過去說這個話大家都會信,現在人們對此卻要打上問號了,因為諸多事實表明,萬科是一家經理層內部人控制企業,有些重要事情并不公開透明,難言治理規范。還有,王石是不是一直在維護萬科的品牌價值、核心資源和全體股東利益呢?或許他主觀上確實有這個愿望,但其客觀行為卻極大損害了萬科的品牌價值和形象。
萬科多年積累起來的品牌商譽確實有王石的很大功勞,但這半年多來卻是萬科品牌形象受損最嚴重的時期,而這主要是因為王石一系列不當的言行所造成的,對此他要負主要責任的。另外,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第一大股東“寶能系”與公司全體股東的利益是對立的,王石激烈反對“寶能系”,連帶對第二大股東華潤也表示強烈不滿,引進深圳地鐵攤薄原有股東的權益,這怎么能說是維護全體股東利益呢?事實是王石對寶能不義在先,而寶能對王石不仁在后,人們不要把這個因果關系顛倒了。
萬科“脫王”對萬科是不是一件壞事呢?人們也需要擺脫主觀想象。這就像英國“脫歐”,很多人想象這是非常糟糕的黑天鵝事件,結果只帶來短暫的陣痛,太陽每天照常升起,事情根本沒有人們原先想象的那么糟,認為是好事的人也不在少數。那么萬科“脫王”又會怎樣呢?
應該承認,王石過去對萬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的王石已經不是過去的王石。如果王石能早一點急流勇退,那么王石頭上的光環依然燦爛,而萬科的品牌價值和形象也不會受到絲毫損害。遺憾的是,王石反其道而行之,給萬科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本身已經證明王石不能勝任萬科掌舵人的重任了,并且越來越成為萬科的負資產。在這種背景下,萬科“脫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大多數中國人都認為,英國“脫歐”不是好事,不僅對英國不利,也對歐盟不利,甚至對全世界也不利,為此憂心忡忡。可英國人卻是見仁見智,“脫歐派”與“留歐派”爭執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甚至鬧出很大糾紛,最后多數人選擇了“脫歐”。這頗有點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意味。
傅成玉是這么把萬科“脫王”與英國“脫歐”聯系起來的:大股東利用現有法律和監管制度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無可厚非,然而正像英國公投退歐那樣,一切都合法,整個程序都是人們認可的,但脫歐結果卻是大多數世人不愿看到的,從長遠看也許是英國自身不可承受的。雖然公投是人們普遍接受的民主決策方式,卻導致了自己不愿看到或不可承受之結果。華潤、寶能與萬科管理層之間的控股權之爭已經出現類似跡象。
“脫歐”是大多數英國人的選擇,英國首相卡梅倫也表示尊重這個結果。但傅成玉卻把自己的想法代替了英國人的想法。事實證明,英國“脫歐”雖然一度在金融市場掀起驚濤駭浪,但天并沒有塌下來,英國股市在短暫暴跌后迅速收復失地,甚至創出新高。A股市場受到的影響就更小,仍然按照原來的軌跡運行。現實并沒有按照人們的主觀想象來演變。既然英國人民選擇了“脫歐”,那一定是反復權衡之后的結果,不會是最糟糕的選擇。
一些人被事后數百萬英國人反悔請愿的事迷惑,以為這是英國不可承受“脫歐”的證明,甚至想象英國政府或議會有可能不批準“脫歐”。這是典型的中國人思維,有人認為還可能再來一次公投。英國是個民主與法制的國家,每個人都可以公開表達不同的意見,但要推翻公投結果,或者重新公投,這是英國政府和議會不能承受之重。
再來看萬科“脫王”一事,很多人認為這對萬科是不可承受之結果。傅成玉的說法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認為萬科是中國市場少有的治理規范、公開透明的良治公司。萬科長期致力于全體股東的長期利益和社會效益,是中國資本市場稀缺的良治公司。過去說這個話大家都會信,現在人們對此卻要打上問號了,因為諸多事實表明,萬科是一家經理層內部人控制企業,有些重要事情并不公開透明,難言治理規范。還有,王石是不是一直在維護萬科的品牌價值、核心資源和全體股東利益呢?或許他主觀上確實有這個愿望,但其客觀行為卻極大損害了萬科的品牌價值和形象。
萬科多年積累起來的品牌商譽確實有王石的很大功勞,但這半年多來卻是萬科品牌形象受損最嚴重的時期,而這主要是因為王石一系列不當的言行所造成的,對此他要負主要責任的。另外,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第一大股東“寶能系”與公司全體股東的利益是對立的,王石激烈反對“寶能系”,連帶對第二大股東華潤也表示強烈不滿,引進深圳地鐵攤薄原有股東的權益,這怎么能說是維護全體股東利益呢?事實是王石對寶能不義在先,而寶能對王石不仁在后,人們不要把這個因果關系顛倒了。
萬科“脫王”對萬科是不是一件壞事呢?人們也需要擺脫主觀想象。這就像英國“脫歐”,很多人想象這是非常糟糕的黑天鵝事件,結果只帶來短暫的陣痛,太陽每天照常升起,事情根本沒有人們原先想象的那么糟,認為是好事的人也不在少數。那么萬科“脫王”又會怎樣呢?
應該承認,王石過去對萬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的王石已經不是過去的王石。如果王石能早一點急流勇退,那么王石頭上的光環依然燦爛,而萬科的品牌價值和形象也不會受到絲毫損害。遺憾的是,王石反其道而行之,給萬科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本身已經證明王石不能勝任萬科掌舵人的重任了,并且越來越成為萬科的負資產。在這種背景下,萬科“脫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