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經要聞 > 詳情 政經要聞
暫停18日后央行重啟逆回購
發布日期:2019-4-17 9:38:55 瀏覽次數:844次 【關閉窗口】
昨日,央行開展了400億元7天逆回購操作,因無央行逆回購到期,因此全部實現凈投放,而此前央行已有18天暫停逆回購操作。市場分析指出,央行此次重啟逆回購主要是為了平抑因為繳稅、地方債和國債發行繳款帶來的資金面收緊壓力。目前貨幣寬松的緊迫性并沒有之前那么大,相應對于降準的預期也在降溫。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在4月12日召開的一季度例會上也透露出的信息也顯示,央行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更加樂觀,結構性寬松可能成為貨幣政策的主旋律。
一季度公開市場操作偏謹慎
央行此次重啟逆回購,市場人士指在意料之中,隨著稅期高峰臨近,央行后續或進一步加大操作力度。整體而言,市場流動性總量沒問題。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就分析稱,本周公開市場操作有3665億元MLF到期,同時臨近稅期高峰,銀行間流動性面臨較大的沖擊,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流動性,以保持資金面整體平穩。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表示,現在貨幣政策處于觀察期,相對確定的是,當前貨幣政策寬松的力度和緊迫性沒有去年下半年那么大。接下來的貨幣政策操作可能會是“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OMO(公開市場操作)對沖,或是續作部分MLF(中期借貸便利)+TMLF”的組合操作模式。
實際上,一季度以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已偏謹慎。1月連續兩次降準釋放大量流動性后,貨幣政策邊際收緊。從資金面情況看,央行多次連續多日暫停逆回購操作,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利率7天品種(DR007)中樞下移至政策利率之下,但波動性明顯增強,利率波動范圍擴大,貨幣政策已經體現邊際收緊。3月份和整個一季度,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分別實現凈回籠3725億元、5645億元。
貨幣政策基調開始轉變
“把好貨幣政策的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這一調控思路已經在一季度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中得以體現。市場分析認為,重啟逆回購是為了對沖稅期,表明央行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態度沒有變化,而央行例會再次提到“總閘門”,意味著未來流動性環境或從偏松轉為平衡。
央行例會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同時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與國內生產總值(GDP)名義增速相匹配。相較2018年四季度,本次例會對經濟表述更加樂觀:對當前經濟發展的判斷由“平穩”轉為“健康”,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的表述調整為“不確定性仍然較多”,且確認“金融市場預期改善”。
在貨幣政策方面,延續了去年四季度基調,刪去了“中性”的表述,方向上體現了“逆周期調節的要求”。不再提要“加大逆周期調節的力度”,反而出現了“保持戰略定力”的表述,同時再次強調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說明在對沖政策初見成效的背景下,央行對寬松力度有把控定力。
市場分析認為,例會傳達出了對經濟趨于樂觀,貨幣政策趨于收緊的政策意圖,調控基調明顯轉變。
此番重提“流動性閘門”或與一季度社會融資超預期大幅增長有關,有分析人士認為,重提防風險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寬松周期可能已經結束,短期內降準的可能性已經顯著降低。上周五A股盤后,央行公布3月信貸數據,均大超市場預期。當月,新增信貸1.69萬億元,預期1.25萬億元,前值8858億元;新增社融2.86萬億元,預期1.85萬億元,前值7030億元;3月M2同比8.6%,預期8.2%,前值8.0%;M1同比4.6%,前值2.0%。
一季度公開市場操作偏謹慎
央行此次重啟逆回購,市場人士指在意料之中,隨著稅期高峰臨近,央行后續或進一步加大操作力度。整體而言,市場流動性總量沒問題。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就分析稱,本周公開市場操作有3665億元MLF到期,同時臨近稅期高峰,銀行間流動性面臨較大的沖擊,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流動性,以保持資金面整體平穩。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表示,現在貨幣政策處于觀察期,相對確定的是,當前貨幣政策寬松的力度和緊迫性沒有去年下半年那么大。接下來的貨幣政策操作可能會是“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OMO(公開市場操作)對沖,或是續作部分MLF(中期借貸便利)+TMLF”的組合操作模式。
實際上,一季度以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已偏謹慎。1月連續兩次降準釋放大量流動性后,貨幣政策邊際收緊。從資金面情況看,央行多次連續多日暫停逆回購操作,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利率7天品種(DR007)中樞下移至政策利率之下,但波動性明顯增強,利率波動范圍擴大,貨幣政策已經體現邊際收緊。3月份和整個一季度,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分別實現凈回籠3725億元、5645億元。
貨幣政策基調開始轉變
“把好貨幣政策的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這一調控思路已經在一季度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中得以體現。市場分析認為,重啟逆回購是為了對沖稅期,表明央行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態度沒有變化,而央行例會再次提到“總閘門”,意味著未來流動性環境或從偏松轉為平衡。
央行例會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同時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與國內生產總值(GDP)名義增速相匹配。相較2018年四季度,本次例會對經濟表述更加樂觀:對當前經濟發展的判斷由“平穩”轉為“健康”,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的表述調整為“不確定性仍然較多”,且確認“金融市場預期改善”。
在貨幣政策方面,延續了去年四季度基調,刪去了“中性”的表述,方向上體現了“逆周期調節的要求”。不再提要“加大逆周期調節的力度”,反而出現了“保持戰略定力”的表述,同時再次強調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說明在對沖政策初見成效的背景下,央行對寬松力度有把控定力。
市場分析認為,例會傳達出了對經濟趨于樂觀,貨幣政策趨于收緊的政策意圖,調控基調明顯轉變。
此番重提“流動性閘門”或與一季度社會融資超預期大幅增長有關,有分析人士認為,重提防風險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寬松周期可能已經結束,短期內降準的可能性已經顯著降低。上周五A股盤后,央行公布3月信貸數據,均大超市場預期。當月,新增信貸1.69萬億元,預期1.25萬億元,前值8858億元;新增社融2.86萬億元,預期1.85萬億元,前值7030億元;3月M2同比8.6%,預期8.2%,前值8.0%;M1同比4.6%,前值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