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經要聞 > 詳情 政經要聞
A股擁抱新經濟態度堅定 業界期待細則出臺
發布日期:2018-3-2 11:03:33 瀏覽次數:825次 【關閉窗口】
A股“擁抱新經濟”這一方向是確定的,關鍵在于,為創新型企業上市敞開的口子有多大?即便允許“獨角獸”企業通過特殊通道上市,他們的經營能力又能否持續支撐高估值?
創投圈興奮一夜
2月28日,有媒體報道稱,證監會發行部近日對相關券商做出指導,將對包括生物科技、云計算在內4個行業的“獨角獸”企業申報IPO符合條件可走“即報即審”通道,且盈利條件可能放寬。
消息一出,最先被點燃的創投機構和創新創業企業,雖然尚沒有監管層的官方信息,但大家依然難以抑制住登陸資本市場這一“光明前景”帶來的興奮,不少機構及企業負責人也向第一財經記者了解信息,希望可以盡快確認這一“好消息”。
多位在亞布力論壇參加會議的機構人士也表達了內心的期待知情。“我希望‘獨角獸’企業開通IPO綠色通道這件事是真的,我希望互聯網的紅利、新興產業的紅利能夠留在中國,能為中國投資人和股民所分享,不要再重復過去BAT之痛,證監會已經著手這方面準備工作。”信中利資本集團董事長汪潮涌獨家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稱,“我們投的公司中有10家左右獨角獸企業,絕大部分都想在國內上。”
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也表示,中國大陸有數十家“獨角獸”是新產業企業,其中大約三分之一是VIE架構,“這些企業大部分都愿意在國內上市,因為A股估值更高”,若能開通綠色通道對這些企業而言是好事,也有利于將新興行業的企業留在境內。3月1日,一位券商投行高管(下文化名“汪博”)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還沒有收到官方消息,“這個事情應該是真的”。同時,也有券商人士表示,“目前可能在征求券商意見的階段,還需要等待更明確的規則出來”。“這個事情監管層其實已經醞釀挺久了,包括交易所在內都做了各種研究,但從進度上看可能不會那么快落地。”一位滬上的券商高管(下文化名“張立”)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稱,監管層已經做了較久的調研,主要可能是論證這一事情的可行性。
監管層的近期動態也表現出“擁抱新經濟”的強烈意愿。證監會2018年工作會議曾提出,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2月9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的《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8-2020年)》中提到,將大力推進創業板改革,優化多層次市場體系,突出新經濟新產業特征,針對創新創業型高新技術企業的盈利和股權特點,推動完善IPO發行上市條件,擴大創業板包容性,吸引標桿型創新企業上市。對于如何界定“獨角獸”企業,投資界通常認為需要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實際上,對于可能直接受益的新經濟領域而言,不少企業的負責人表現冷靜。
云計算行業企業UCloud 聯合創始人華琨告訴記者,從個人理解角度來說,目前云計算行業“獨角獸”所需具備的條件可能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要看是否有真正的技術,從研發投入、研發人員背景和占比、產品技術含金量、技術專利的含金量等評判真成長型公司還是偽概念公司; 另一方面,云計算公司較為核心的是需要以自主研發的產品為主,能夠經常推出有代表性的技術創新,且產品具有用戶粘性以及可持續成長性,并為客戶帶來價值。
從國內云計算行業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看,華琨認為,經過早期教育市場,越來越多的用戶認識和接受了云計算這一新模式,但行業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因此,“如何打造具有差異化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路線,是很多創新型企業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國家對高新科技企業的重視,對企業發展是利好的,我們也期待能有實實在在的一些便利舉措。”華琨表示,目前行業多數企業也在關注,后續監管層對科技類企業上市會否出具相關細則。毛大慶也說,“具體哪些‘獨角獸’企業有資格,要一個一個看,還要看國家在哪幾個領域內給予支持。”
業內期待細則出臺
“即便‘獨角獸’企業走特殊通道特批,也不可能是每家公司都會特批,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會像大家想的那么簡單。”張立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同時透露稱,現在這項工作可能更多是在劃定范圍、確定標準的階段,即到底要選什么樣的公司、標準是什么,目前監管層也在做各種調研,與相關企業做討論,“劃范圍定名單,再去量體裁衣,明確規則該怎么配合”。
“當有捷徑政策傳出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那個捷徑好像是為所有人開放,其實不然。”一位資深券商人士認為,從企業角度而言,國內一些獨角獸企業的估值是否真實反映價值,若是,那么可以放心大膽走捷徑,成為公眾公司,接受市場所有參與者以及時間的檢驗;從監管層的角度而言,有發審委這一環節的存在,專業的審核便讓造假、造神等行為難以蒙混過關。
汪博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其實很多新興行業“獨角獸”并不符合現有的發行條件,若要修改的話可能會涉及到《證券法》等相關法律的修訂,“獨角獸”企業要上市還是要符合現有的相關規范。按照現有的A股上市條件,設置了明確的盈利門檻,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需要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為正數且累計超過3千萬元,在創業板上市則需要連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1千萬元;此外,A股上市均是同股同權,“獨角獸”同股不同權問題還待解決,且多數企業采用了VIE架構。
“從目前討論情況來看,不會涉及到修改法律的程度,《證券法》和《公司法》的規定也不會對‘獨角獸’企業上市造成障礙。”張立稱。據華琨表示,目前多數科技類企業都可能期待細則能夠從兩個方面有所改善。
一是大部分科技創新型企業在早期發展期會有較大投入,即使經過努力滿足了持續2~3年盈利要求,但歷史產生的未彌補虧損尚需要時間補平,這方面希望能給予措施支持;二是發行人自然股東人數不得超過200人,但部分公司希望能激勵更多的核心骨干,而自然人股東人數的限制對企業設置激勵機制存有不便。
不過,在上述資深券商人士看來,在A股這一偏散戶型的市場中,一些審核指標仍舊不能放松,否則上市之后存在風險因素,投資者權利將如何保護是一個問題。
在A股為新經濟敞開大門的同時,有業內人士提出擔憂,未來傳統企業上市會否難上加難。對此,汪博認為,目前符合條件能有“綠色通道”的“獨角獸”企業并不多,其他的企業IPO依舊會正常推進,符合審核標準便能正常上市。
近日,一則四行業“獨角獸”企業申報IPO走快速通道的消息,引發各方熱議。一位表示了解內情的券商高管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監管層已就此事做了較久調研,論證可行性,目前更多是在劃定范圍、確定標準的階段,“從目前討論情況來看,不會涉及到修改法律的程度”。
3月1日,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副主席姜洋在政協經濟組駐地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證監會將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支持‘新經濟’發展。”針對IPO市場化定價和支持四大行業“獨角獸”企業上市等問題,姜洋表示,今年將繼續深化IPO市場化改革。
對于“獨角獸”走IPO綠色通道一事,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做法,有利于優質的新興行業企業留在境內,這對于產業轉型升級及整體經濟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市場參與各方對于上述消息的情緒反應則不一,多數科技類企業和資本方滿心期待。但是深諳上市規則的券商人士更多的是理性考量,“獨角獸”企業即便可以走綠色通道,也需要符合現有的IPO審核條件,“真正能夠符合條件的也就少數的幾家”。創投圈興奮一夜
2月28日,有媒體報道稱,證監會發行部近日對相關券商做出指導,將對包括生物科技、云計算在內4個行業的“獨角獸”企業申報IPO符合條件可走“即報即審”通道,且盈利條件可能放寬。
消息一出,最先被點燃的創投機構和創新創業企業,雖然尚沒有監管層的官方信息,但大家依然難以抑制住登陸資本市場這一“光明前景”帶來的興奮,不少機構及企業負責人也向第一財經記者了解信息,希望可以盡快確認這一“好消息”。
多位在亞布力論壇參加會議的機構人士也表達了內心的期待知情。“我希望‘獨角獸’企業開通IPO綠色通道這件事是真的,我希望互聯網的紅利、新興產業的紅利能夠留在中國,能為中國投資人和股民所分享,不要再重復過去BAT之痛,證監會已經著手這方面準備工作。”信中利資本集團董事長汪潮涌獨家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稱,“我們投的公司中有10家左右獨角獸企業,絕大部分都想在國內上。”
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也表示,中國大陸有數十家“獨角獸”是新產業企業,其中大約三分之一是VIE架構,“這些企業大部分都愿意在國內上市,因為A股估值更高”,若能開通綠色通道對這些企業而言是好事,也有利于將新興行業的企業留在境內。3月1日,一位券商投行高管(下文化名“汪博”)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還沒有收到官方消息,“這個事情應該是真的”。同時,也有券商人士表示,“目前可能在征求券商意見的階段,還需要等待更明確的規則出來”。“這個事情監管層其實已經醞釀挺久了,包括交易所在內都做了各種研究,但從進度上看可能不會那么快落地。”一位滬上的券商高管(下文化名“張立”)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稱,監管層已經做了較久的調研,主要可能是論證這一事情的可行性。
監管層的近期動態也表現出“擁抱新經濟”的強烈意愿。證監會2018年工作會議曾提出,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2月9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的《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8-2020年)》中提到,將大力推進創業板改革,優化多層次市場體系,突出新經濟新產業特征,針對創新創業型高新技術企業的盈利和股權特點,推動完善IPO發行上市條件,擴大創業板包容性,吸引標桿型創新企業上市。對于如何界定“獨角獸”企業,投資界通常認為需要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實際上,對于可能直接受益的新經濟領域而言,不少企業的負責人表現冷靜。
云計算行業企業UCloud 聯合創始人華琨告訴記者,從個人理解角度來說,目前云計算行業“獨角獸”所需具備的條件可能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要看是否有真正的技術,從研發投入、研發人員背景和占比、產品技術含金量、技術專利的含金量等評判真成長型公司還是偽概念公司; 另一方面,云計算公司較為核心的是需要以自主研發的產品為主,能夠經常推出有代表性的技術創新,且產品具有用戶粘性以及可持續成長性,并為客戶帶來價值。
從國內云計算行業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看,華琨認為,經過早期教育市場,越來越多的用戶認識和接受了云計算這一新模式,但行業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因此,“如何打造具有差異化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路線,是很多創新型企業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國家對高新科技企業的重視,對企業發展是利好的,我們也期待能有實實在在的一些便利舉措。”華琨表示,目前行業多數企業也在關注,后續監管層對科技類企業上市會否出具相關細則。毛大慶也說,“具體哪些‘獨角獸’企業有資格,要一個一個看,還要看國家在哪幾個領域內給予支持。”
業內期待細則出臺
“即便‘獨角獸’企業走特殊通道特批,也不可能是每家公司都會特批,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會像大家想的那么簡單。”張立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同時透露稱,現在這項工作可能更多是在劃定范圍、確定標準的階段,即到底要選什么樣的公司、標準是什么,目前監管層也在做各種調研,與相關企業做討論,“劃范圍定名單,再去量體裁衣,明確規則該怎么配合”。
“當有捷徑政策傳出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那個捷徑好像是為所有人開放,其實不然。”一位資深券商人士認為,從企業角度而言,國內一些獨角獸企業的估值是否真實反映價值,若是,那么可以放心大膽走捷徑,成為公眾公司,接受市場所有參與者以及時間的檢驗;從監管層的角度而言,有發審委這一環節的存在,專業的審核便讓造假、造神等行為難以蒙混過關。
汪博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其實很多新興行業“獨角獸”并不符合現有的發行條件,若要修改的話可能會涉及到《證券法》等相關法律的修訂,“獨角獸”企業要上市還是要符合現有的相關規范。按照現有的A股上市條件,設置了明確的盈利門檻,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需要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為正數且累計超過3千萬元,在創業板上市則需要連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1千萬元;此外,A股上市均是同股同權,“獨角獸”同股不同權問題還待解決,且多數企業采用了VIE架構。
“從目前討論情況來看,不會涉及到修改法律的程度,《證券法》和《公司法》的規定也不會對‘獨角獸’企業上市造成障礙。”張立稱。據華琨表示,目前多數科技類企業都可能期待細則能夠從兩個方面有所改善。
一是大部分科技創新型企業在早期發展期會有較大投入,即使經過努力滿足了持續2~3年盈利要求,但歷史產生的未彌補虧損尚需要時間補平,這方面希望能給予措施支持;二是發行人自然股東人數不得超過200人,但部分公司希望能激勵更多的核心骨干,而自然人股東人數的限制對企業設置激勵機制存有不便。
不過,在上述資深券商人士看來,在A股這一偏散戶型的市場中,一些審核指標仍舊不能放松,否則上市之后存在風險因素,投資者權利將如何保護是一個問題。
在A股為新經濟敞開大門的同時,有業內人士提出擔憂,未來傳統企業上市會否難上加難。對此,汪博認為,目前符合條件能有“綠色通道”的“獨角獸”企業并不多,其他的企業IPO依舊會正常推進,符合審核標準便能正常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