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博致視點 > 詳情 博致視點
“飛地經濟”:產業轉移新契機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稱,所謂“飛地經濟”,是指兩個相互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飛地經濟”最近出現的頻率較高。9月7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于貫徹落實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出鼓勵有條件地區發展“飛地經濟”,鼓勵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通過委托管理、投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與東部沿海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
近年來,上海通過園區共建推動產業轉移的實踐已有不少。目前,僅江蘇南通就有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外高橋集團(啟東)產業園、上海楊浦(海安)產業園等7家共建園區。8月18日,湖南-長三角園區合作共建對接會在上海舉行,湖南四個產業園區與江蘇、上海、浙江的四個園區簽署了合作協議,以推動園區合作共建的形式,促進長江經濟帶園區轉型升級。
不過,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所長、國家發改委長三角區域規劃綜合組成員郁鴻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長江經濟帶上的三個城市群,各自的產業結構和功能都有不同,因此產業轉移首先是區域范圍內的轉移,比如上海的制造業轉移到同為長三角城市群的蘇中、皖南地區;其次才是到長江中游、上游轉移。
要做好產業轉移,《綱要》也提出要建設承接產業轉移平臺。推進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促進產業集中布局、集聚發展。積極利用扶貧幫扶和對口支援等區域合作機制,建立產業轉移合作平臺。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承接產業轉移園區建設和管理。《綱要》將產業轉移的重點明確為兩大類——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以內需為主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綱要》稱,下游地區積極引導上述產業加快向中上游地區轉移。而中上游地區,則要立足當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關產業,促進產業價值鏈的整體提升。但是,嚴格禁止污染型產業、企業向中上游地區轉移。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不平衡,長江上中下游不同地區存在明顯的產業落差,因此具備產業轉移的強大動力。
郁鴻勝說,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首先要考慮到長江經濟帶的生態保護,所以產業轉移的第一個層面,是指那些可能影響環境的產業需要撤離長江經濟帶。第二個層面,才是指產業的梯度性所帶來的轉移。毫無疑問,在長江經濟帶上,上海是產業轉移的主要輸出地。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功能的完善,上海也面臨著疏解非核心功能的任務,這也將帶來大量的產業轉移需求。而位于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湖北,則更明確地提出了承接產業轉移的定位,要成為產業轉移的重要節點。在長江經濟帶上,湖北位置突出。長江湖北段從宜昌南津關到江西湖口,岸線長達1061公里,幾乎擁有長江中游的全部區段,占據重要的航運及岸線資源。當地媒體報道稱,
2013年,湖北省承接沿海產業轉移項目2700多個,產值達6000億元,同比增長了22%。最近獲批成為第三批自貿試驗區的湖北,其定位也是落實中央關于中部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的要求,發揮其在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示范作用。
武漢自貿區申報辦新聞發言人章歡就表示,武漢高新技術產業發達,電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制造三大產業,將使武漢在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建設一批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