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經要聞 > 詳情 政經要聞
官媒罕見發文系統診斷經濟:或打消市場大放水幻想
2015年05月26日 07:22來源: 編輯:東方財富網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經濟政策走向疑慮,《人民日報》25日發表“五問中國經濟”的權威訪談。文章稱,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存在的一些問題短周期看可能是嚴峻的,需要認真對待,但從更長周期看,又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性現象。
多名業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官方如此系統全面地闡述對經濟基本面和走勢的判斷較為少見,對市場研判有著重要的風向標作用。
文章提出,經濟運行走勢的分化本質上是結構調整正逐步深化,結構調整是新常態更本質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我們要扭住調結構不放松,不必太糾結于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更不能以焦慮心態穩增長,結果事與愿違。
近日有官方智囊人士對本報表示,隨著投資、消費、房地產三大領域的逐步落地,中國經濟觸底可能在今年或明年出現。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好轉型創新的銜接升級對于中國經濟進入下一個階段有著重要作用。
扭住調結構不放松
在此前的政治局會議等多次重大會議上,中央不止一次提出要統籌處理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關系。前述智囊人士對本報表示,盡管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但在改革轉型的過程中,調結構的螺絲釘作用不可忽略。
中國經濟目前處于下行通道,企穩壓力較大。對如何看待回落趨勢,上述文章認為,增速回落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征,當前經濟運行在意料之中,仍處合理區間。在增速放緩的同時,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
權威人士指出:“要用歷史的眼光分析經濟形勢,堅持短、中、長期結合。”
在談及經濟運行出現較大分化時,文章談到,這本質上是結構調整正逐步深化。“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注重調整結構、需求分析、創新驅動和質量效益的,努力走向產業中高端的,發展勢頭都不錯;反之,壓力都比較大。”
“結構調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只能主動調、主動轉。”文章指出,經濟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我們要扭住調結構不放松,不必太糾結于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更不能以焦慮心態穩增長,結果事與愿違。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機構分析人士25日對本報表示,這一表態表達中央對調結構改革的定力和決心,打消了市場對“強刺激”和“大放水”的幻想。
三個結合穩增長
根據官方數據,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相比上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也是近年來的最低水平,引發外界對中國經濟的猜測和擔憂。
文章認為,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有其必然性,要高度重視應對,但也不必驚慌失措。“宏觀政策要保持定力,穩字當頭,并注重‘三個結合’,即近期和長期相結合、發展和改革相結合、國內和國際相結合。”
具體來看,文章提出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投資本身有可持續性,解決好投什么、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消費對經濟增長具有基礎性作用,適當調工資、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須的,同時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有針對性地挖掘消費潛力;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靠熬是熬不過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
此外,權威人士認為今年的宏觀政策主要注重兩點: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采取什么樣的有效措施。宏觀政策要有一定力度,達到穩增長的效果,確保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但是,如果采取大規模強刺激和拼投資等老辦法,可能會積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結構調整步履維艱。
“我們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質量、有效益的GDP,這是‘發展是硬道理’戰略思想的內在要求。”文章稱。
防風險就是穩增長
早在去年,就有多名主流經濟學家提出,在當前背景下,防范經濟風險與堅持經濟發展同等重要。《人民日報》的這篇刊文也明確提出,要高度警惕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
文中未具名人士表示,從一定意義上說,防風險就是穩增長,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實現今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要把握好穩增長和控風險的平衡,特別注意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文章稱,高杠桿企業主要來自產能過剩行業、房地產行業、部分國有企業,要高度關注這些行業和地方政府債務增長的情況。在經濟運行走勢分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地區出現連續性下滑,也可能對就業帶來較大影響。
而化解產能過剩不能冒進求成,但也不能裹足不前,應當區別對待,積極穩妥。樓市正面臨痛苦的去庫存化階段,有效消化房地產市場庫存是一個現實問題,既關系到啟動需求,又關系到化解風險。要抓住市場調整的有利時機,順應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勢,建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從微觀看,局部的風險該釋放的也要及時釋放,打破剛性兌付,反而有利于降低長期和全局風險。
“中央已經對化解產能過剩做出全面部署,要繼續穩步有序推進這項工作,有些不得不破產的企業應依法、規范、有序處置。”這名人士透露。